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长垣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710102)
一、制定依据
《国家职业标准》、《河南省职业学校教学管理规范》、《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
二、招生对象与学制
本专业招生对象为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学制3年。
三、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必备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和具有相关设备的操作、维护技能能适应生产、服务第一线的较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人才。
三、专业培养目标及规格
(一)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具备健康的人格素养、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自觉的法律意识观念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培养具有物联网基本理念,物联网行业相对应岗位必备的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物联网应用技能,能从事物联网工程项目的规划及施工管理、物联网感知终端设备维修与技术服务、物联网系统集成及网关产品配置推广、物联网系统管理等工作,具有一定的应用系统开发能力,在专业领域内跟踪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培养规格
能力方面:
(1)具备良好的表达能力,能准确传递物联网知识信息的能力。
(2)具有对海量信息处理与管理能力,并具有利用数据库技术进行物联网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能力。
(3)具备物联网系统方案设计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应用系统综合开发和集成的能力。
(4)具有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基本能力,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未来物联网发展的需求。
素养方面:
(1)热爱物联网应用技术,对物联网的性质和发展具有正确的认知和责任感,初步形成专业价值观和献身精神;
(2)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诚信品质;
(3)具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具有爱岗敬业、诚实守信、乐于奉献的精神;
(5)具有较强的遵纪守法意识;
(6)具有敢于拼搏、勇于尝试、主动探索的创新精神;
(7)具有善于沟通与协调、与人良好合作的团队协作精神。
职业资格证书:
取得1+X下一代互联网(IPv6)搭建与运维;要求首选并参加教育部教育信息管理中心组织的物联网应用工程师认证培训,并获取物联网应用工程师证书。
四、课程设置及要求
本专业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
公共基础课包括德育课,文化课,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以及其他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类基础课。
专业技能课包括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技能)方向课,实习实训是专业技能课教学的重要内容,含校内外实训等多种形式。
(一)公共基础课
序号 |
课程名称 |
主要教学内容和要求 |
参考学时 |
1 |
思想政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开设,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基本内容,引导学生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
32 |
2 |
思想政治 (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 |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开设,基于社会发展对中职学生心理素质、职业生涯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以及心理和谐、职业成才的培养目标,阐释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掌握心理调适和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帮助学生正确处理生活、学习、成长和求职就业中遇到的问题,培育自立自强、敬业乐群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心理特点进行职业生涯指导,为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 |
36 |
3 |
思想政治 (哲学与人生) |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开设,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讲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及其对人生成长的意义;阐述社会生活及个人成长中进行正确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的意义;引导学生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学生成长奠定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基础。 |
36 |
4 |
思想政治 (职业道德与法制) |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开设,着眼于提高中职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和法治教育。帮助学生理解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基本要求,了解职业道德和法律规范,增强职业道德和法治意识,养成爱岗敬业、依法办事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
36 |
5 |
语文 |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开设,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使学生进一步提高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科学文化素养,以适应就业和创业的需要。指导学生学习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掌握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作品欣赏能力和浅易文言文阅读能力。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重视语言的积累和感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 |
278 |
6 |
数学 |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大纲》开设,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学习并掌握职业岗位和生活中所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计算工具使用技能和数据处理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为学习专业知识、掌握职业技能、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
278 |
7 |
外语 |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开设,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帮助学生进一步学习英语基础知识,培养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初步形成职场英语的应用能力;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的职业生涯、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
278 |
8 |
信息技术 |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开设,本课程主要包括计算机的基础知识,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掌握Windows的使用方法和Windows环境下文字录入,文本编辑、排版等操作,表格构造、数据计算,幻灯片的制作,熟练掌握一种汉字输入方法;了解计算机网络及因特网(Internet)的初步知识。 |
68 |
9 |
体育与健康 |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开设,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传授体育与健康的基本文化知识、体育技能和方法,通过科学指导和安排体育锻炼过程,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增强体能素质、提高综合职业能力,养成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意识、能力与习惯,提高生活质量,为全面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服务。 |
104 |
10 |
艺术 |
公共艺术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其任务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广泛的艺术学习和实践,了解或掌握不同艺术门类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方法,丰富审美体验;认识艺术与社会生活、劳动生产和历史文化的有机联系,注重与专业课程的结合,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培养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坚定文化自信,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
104 |
11 |
历史 |
了解我国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和优秀文化传统,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
140
|
(二)专业技能课
序号 |
课程名称 |
主要教学内容和要求 |
参考学时 |
|
|||
1 |
Access数据库应用技术 |
了解数据库相关的基本概念;掌握数据库及表的创建方法;掌握数据类型及字段属性的设置方法;掌握表的操作和编辑;掌握查询的类型及应用;掌握窗体、报表的创建方法和应用;会根据实际需求创建数据库和各种对象。 |
290 |
|
|||
2 |
计算机网络技术 |
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网络安全、局域网络的综合布线;掌握双机互联和对等网组建的方法;能用多种方法接入Internet;会配置交换机和路由器。 |
312 |
|
|||
3 |
Visual Basic6.0项目教程 |
了解Visual Basic 6.0的安装过程、环境的组成及与数据库的连接访问;理解Visual Basic的对象、属性等基本概念;掌握常量、变量、运算符、函数和表达式的等基本知识点;会合理运用选择语句、循环语句和数组及解决对数据的排序、极值等实际问题问题。掌握窗体、标准控件和附加控件的相关属性、事件及方法,并会根据需求合理运用;会对完整系统进行功能分析,并能编写简单的应用程序。 |
348 |
|
|||
4 |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 |
了解计算机各部件的类型、组成、参数和性能、计算机系统安装、调试、优化、升级方法、计算机系统常见故障形成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掌握计算机各部件的选购、安装方法、安装计算机操作系统和常用应用软件方法,能根据用户需求合理配置计算机部件并必要的测试;初步学会诊断计算机系统常见故障,并能进行简单的板级维修。 |
234 |
|
|||
5 |
网络服务器配置与管理 |
学习Windows网络操作系统下,用户管理如何实施,Web服务器、DNS服务器、FTP服务器、Email服务器如何配置和测试。 |
216 |
(三)专业方向课(物联网应用与管理方向)
序号 |
课程名称 |
主要教学内容 |
参考学时 |
1 |
走进物联网 |
使学生掌握物联网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熟悉该领域的成熟技术及应用,能够正确分析、理解实际任务情景要求,动手搭建、配置和使用基本的物联网硬件及软件,为学生今后从事物联网项目建设、管理、维护、应用等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
136 |
2 |
Photoshop图形图像处理实用教程 |
了解数码照片的处理、商业广告设计、国画绘制、标志设计、书籍装帧与封面设计、产品包装、网页背景制作、效果图后期处理,掌握Photoshop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会进行图片处理及广告制作。 |
102 |
3 |
传感器技术及应用 |
掌握传感器的组成、分类;掌握传感器的基本特性;了解传感器的应用领域。 |
72 |
4 |
物联网应用系统项目设计与开发 |
了解物联网网关平台的构建及应用程序的开发过程;掌握GQRS、条形扫描码、指纹识别等接口的应用。 |
108 |
(四)选修课
序号 |
课程名称 |
主要教学内容 |
参考学时 |
|
1 |
实用工具软件 |
学习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 磁盘文件管理工具、多媒体工具、计算机病毒和安全工具、网络管理工具等。 |
108 |
|
2 |
视频编辑技术--会声会影2019 |
学习会声会影的窗口界面的组成,熟练操作会声会影,能够运用会声会影进行影视素材的捕获、组接、裁剪,制作高质量的动画特技,设计美观的字幕,熟练处理音频,完成高质量的声画同步。 |
216 |
|
3 |
网页制作基础 |
培养学生具有网页设计与制作的基本职业能力,使学生达到相应的国家职业标准的相关要求。 |
108 |
|
(五)综合实训
综合实训以技能方向为指导,在每个技能方向结束后,直接随课堂进行实训课程。
七、教学进程总体按排
(一)基本要求
1.每学年教学时间40周(含复习考试)。周学时为35学时。
2.实行学分制管理,一般16学时为1学分,3年总学分大于等于170。军训、社会实践、生产劳动、入学教育、毕业教育等活动以1周为1学分。
3.公共基础课学时约占总学时的1/3,可根据行业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在规定的范围内适当调整。
4.专业技能课学时约占总学时的2/3,可根据实际需要,集中或分阶段安排实习时间。
5.课程设置中设选修课,其学时数占总学时的比例应不少于10%。
6.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教育教学活动时间分配表(按周分配)。
(二)教育教学活动时间分配表
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教育教学活动时间分配表(按周分配)
学年 |
学期 |
入学教育 、军 训 |
课 程 教 学 |
机动 |
成绩 考核 |
毕业 教育 |
合计 |
一 |
1 |
2 |
16 |
1 |
1 |
|
20 |
2 |
|
18 |
1 |
1 |
|
20 |
|
二 |
3 |
|
18 |
1 |
1 |
|
20 |
4 |
|
18 |
1 |
1 |
|
20 |
|
三 |
5 |
|
18 |
1 |
1 |
|
20 |
6 |
|
16 |
1 |
1 |
2 |
20 |
|
总计 |
2 |
104 |
6 |
6 |
2 |
120 |
(三)教学进程安排表
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教学进程安排表
课程名称 |
总学时 |
理论 |
实践 |
各学期周数、学时分配 |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
20周 |
20周 |
20周 |
20周 |
20周 |
20周 |
||||||
公
共
基
础
课 |
必 修 课 |
思想政治 |
140 |
140 |
|
2 |
2 |
2 |
2 |
|
|
语文 |
278 |
278 |
|
3 |
3 |
3 |
3 |
2 |
2 |
||
数学 |
278 |
278 |
|
3 |
3 |
3 |
3 |
2 |
2 |
||
外语 |
278 |
278 |
|
3 |
3 |
3 |
3 |
2 |
2 |
||
信息技术 |
68 |
34 |
34 |
2 |
2 |
|
|
|
|
||
体育与健康 |
104 |
|
104 |
1 |
1 |
1 |
1 |
1 |
1 |
||
艺术 |
104 |
|
104 |
1 |
1 |
1 |
1 |
1 |
1 |
||
历史 |
140 |
140 |
|
2 |
2 |
2 |
2 |
|
|
||
公共基础课合计 |
1390 |
1148 |
242 |
17 |
17 |
15 |
15 |
8 |
8 |
||
专 业 技 能 课 |
专业核心课
|
Access数据库应用技术 |
290 |
145 |
145 |
3 |
3 |
|
|
6 |
5 |
计算机网络技术 |
312 |
156 |
156 |
|
|
3 |
3 |
6 |
6 |
||
Visual Basic 6.0项目教程 |
348 |
174 |
174 |
|
|
4 |
4 |
6 |
6 |
||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 |
234 |
117 |
117 |
4 |
|
|
|
5 |
5 |
||
网络服务器配置与管理 |
216 |
108 |
108 |
|
|
6 |
6 |
|
|
||
传感器技术及应用 |
72 |
36 |
36 |
|
4 |
|
|
|
|
||
物联网应用系统项目设计与开发 |
108 |
54 |
54 |
|
|
3 |
3 |
|
|
||
小计 |
1580 |
790 |
790 |
|
|
|
|
|
|
||
专业基础课 |
走进物联网 |
136 |
68 |
68 |
4 |
4 |
|
|
|
|
|
Photoshop图形图像处理实用教程 |
102 |
51 |
51 |
3 |
3 |
|
|
|
|
||
小计 |
238 |
119 |
119 |
|
|
|
|
|
|
||
专业选修课(社团课) |
实用工具软件 |
432 |
|
432 |
4 |
4 |
4 |
4 |
4 |
5 |
|
视频编辑技术--会声会影2019 |
|||||||||||
网页制作基础 |
|||||||||||
小计 |
432 |
|
432 |
4 |
4 |
4 |
4 |
4 |
5 |
||
入学教育、军训(30学时/周) |
60 |
2周 |
|
|
|
|
|
||||
机动(35学时/周) |
210 |
1周 |
1周 |
1周 |
1周 |
1周 |
1周 |
||||
毕业教育(30学时/周) |
60 |
|
|
|
|
|
2 周 |
||||
成绩考核(35学时/周) |
210 |
1周 |
1周 |
1周 |
1周 |
1周 |
1周 |
||||
周学时数 |
|
35 |
35 |
35 |
35 |
35 |
35 |
||||
总学时数 |
4180 |
|
|
|
|
|
|
八、实施保障
(一)师资队伍
专业师资由学校依据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等文件提出要求进行配置。
本专业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是:
1. 具备本专业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含本科)或具有本专业中级以上技术职称资格证书。
2. 根据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实训基地建设的需要,聘请从事物联网应用,系统集成,移动网络等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企业兼职教师应是企业的技术主管或技术骨干,从事专业技术工作两年以上,且具备实践教学能力。
(二)教学设施
本专业应配备校内实训实习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
1.校内实训实训:我校具备1个物联网实训室;3个计算机网络机房;1个网络布线实训室;2个网络搭建实训室。
主要设施设备及数量如下建议。(以40人左右班级为例)
2.校外实训基地:
校外实训基地不仅完成对学生的专业技能教学任务,更要面向市场,开展技术服务,使其成为集教学、培训、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多功能教育中心。
(1) 要创新德育课程教学
通过聘请企业劳动模范、行业技术能手,通过讲坛、授课、交流等形式,开展“车间德育”工程活动,实施培养“准职业人”的德育体系。
(2) 要创新专业课程体系
学校通过联合企业技术专家和课程专家,开发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突出专业技能目标,构建以职业能力为依据的创新课程体系。
(3) 创新就业实训管理
通过革新实训教学方式,在实训过程上强化管理,用企业化的制度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实现优质就业。
(4)实行实训教学过程性评价制度,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给每一个学生建立过程实训档案。
(三)教学资源
学校应当加强教材与教学资源建设的管理,积极推进教材与教学资源的数字化、信息化建设,制订教材及教学资源建设管理办法,以选用国家规划教材或省内、行业内统编教材为主,鼓励根据学校教学工作实际需要编写校本教材(或讲义)作为补充,切实保证每门课程拥有相对稳定的教材,不断充实完善教学资源。
专业教研组应当根据专业设置、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的需要,结合信息化教学的发展和需要,制订切实可行的教材建设计划,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
公共基础课程中的国家课程必须选用教育部审定合格的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及相应教学参考书,其余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教材应严格在《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书目》中选用。
(四)教学方法
1.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方法
对于本专业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要按照国家教育部下达的教学要求,结合本专业特点,围绕专业技能课程的要求实施教学。
(1)基础课程的课时要开足。
按照教育部要求,基础课程应当占全部课程课时总量的三分之一。
(2)基础课程的内容要合适。
对于教育部有教学标准的基础课程,要按照教育部教学大纲要求,进行教学实施。若个别课程教育部没有下发教学标准,应当结合本专业要求,由专业负责人召集相关教学部门进行研讨后制定教学内容。
(3)基础课程的教学形式要灵活。
基础课程本身理论性强,更要以灵活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4)基础课程要尽量模块化。
基础课程要贴近中专学生实际情况,尽量模块化教学,教学中有针对性,有激励性,相别于中学的基础课程教学,让学生有新鲜感。
(5)基础课程在信息化。
中专的基础课程可以通过各学校大量进行的信息化改革,尝试信息化教学手段在基础课程中的应用,包括多媒体展示手段,网络搜索技术,微信等社交软件都可用于基础课程的教学。
2.专业技能课程教学方法
(1)专业技能课程要按专门化方向,有系列开设。
(2)专业技能课程要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尽量安排相应的实验和实训。
(3)专业技能课程可以进行模块化教学。
(4)专业技能课程可以和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可以通过学分或者免考的形式鼓励学生考取证书。
(5)专业技能课程的实验设备应该结合技术进步进行更新或升级。
(五)学习评价
学习评价应体现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评价过程的多元化,注意吸收行业企业参与。校内校外评价结合,职业技能鉴定与学业考核结合,教师评价、学生互评与自我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不仅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更要关注运用知识在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水平,重视规范操作、诚实守信等职业素质的形成。
建议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方式。过程性评价,应从情感态度、岗位能力、职业行为等多方面对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综合测评:结果性评价从学生知识点的掌握、技能的熟练程度、完成任务的质量等方面进行评价。
考核方式为:
(1)理论考核:公共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方向课的理论考核由学校命题统一考试与课程阶段性考核相结合。
(2)技能考核:技能证书考试、顶岗实习和实习鉴定,学校设置学生技能鉴定机构统一负责组织实施。
(六)质量管理
1.教学要求
(1)公共基础课
公共基础课教学要符合教育部有关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基于培养学生科学文化素质、服务学生专业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功能定位,重在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的创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职业能力,为学生今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2)专业技能课
专业技能课应按照相应专业方向和专业岗位的技能要求,加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充分体现职业教育教学特色,突出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手段,采用基于行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突出以学生为本,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案例分析或项目活动中熟悉计算机应用专业中各行业各类职业岗位的相关业务流程和操作技能。坚持知行合一,充分利用校内、校外实训基地,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
2.教学管理
(1)坚持“德技并重”的培养原则,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中职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首先要培养学生做守法合格的公民,其次培养学生掌握一技之长的本领。学校应立德树人,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
(2)制定并完善各环节的规章制度
从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到学校的各种评价考核制度,各个环节的规章制度应该严格质量标准,认真执行落实标准,依靠制度管理和约束师生的行为。学校应积极探索符合职业教育规律和特点的考核形式、方法与手段的改革,有效地促进教学。
(3)加强实训基础设施和实训室的建设管理
中职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技能型人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因此学校要随着社会发展和企业需要更新教学基础设施,提高实训课的开出率,走产教研相结合的道路,探索职业教育的新模式。
(4)积极推行新型教学方法
中职教育要积极进行教学改革,研究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使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注重实际工作任务情境的模拟,以行动导向为主的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情景教学法等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九、毕业要求
所修课程的成绩全部合格,或修满170学分。
应采取多种形式的考评方法,对学生学习态度、思想品德、对知识理解掌握的程度及技能掌握和熟练程度等进行综合评定。要注重平时教学过程的评定,将平时考查和期末考试成绩有机结合,综合评定成绩。
理论课一般采用笔试方式,技能课要以实际操作考核为主。无论理论还是技能不及格,均判为本门课程不及格。综合实习、毕业设计可以毕业论文答辩方式评定成绩。